旺報【記者洪肇君/福州報導】

在海峽經濟區高層論壇的專題論壇上,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主任何國傑認為,生物產業也是一種高科技、低汙染產業,世界各國正積極發展,兩岸合作發展更具契機,應盡速合作建立品牌,打開世界華人市場。

大陸《中華工商時報》社編委、高級記者高初建指出,從海峽兩岸關係來講,今年簽訂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》,是過去幾十年重大突破,也是未來難以預料的前景,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。大陸十二五規畫談到很多未來發展方向,台灣方面也提出新的發展方式,比如新興智慧產業與服務業6大方向思路,這和大陸十二五加快區域經濟發展,讓更多民眾享受改革開放成果,是一致的。

高初建兩年前在雲南夷族自治區,看到台灣農民承包種烏龍茶,沒有人組織他們,就是自己來找機會。如果連這些地方都有台灣人合作,海西經濟區更不用說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,政治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,十二五規畫中提到很多概念,台灣方面在規畫黃金10年,宜考慮兩岸深化合作,減少對立,避免政治影響。

台灣高科技代工毛利率只有3%到5%,已成為高科技產業的瓶頸。大陸是生產大國,兩岸都急著轉變,方向一致。企業行為配合市場機制轉向,兩岸企業家有很多可做的東西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處長王曉紅則以「加強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的探討」,談到文化創意產業是兩岸產業合作最好的切入點。因為有利消除隔閡、同根同源有利相互融通、擴大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空間,大陸文創產業仍有技術含量低、人才不足等問題,台灣則將文創與農業、醫療等結合,吸納能力強,產業扶植政策也在加大,兩岸應加強文化合作的路徑,不斷拓寬合作領域,建立交流機制與載體,消除制度障礙,加強兩岸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。

廈門大學金融系教授戴淑庚提出「後ECFA時期福建產業面臨的衝擊與因應對策」,認為閩台產業差異展現在服務業、工業、農業與產業結構等4個方面。服務業應合作高端化,工業要集群化低碳化,農業精緻化,培育戰略性太陽能等環保能源,在發展中壯大高科技發展,迎來閩台共有的第2個春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a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