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自由時報記者楊國文/台北報導〕針對政經風險評估報告認為,我國在亞太國家司法表現評比排行第七,較去年下降一名,資深法界普遍認為,「恐龍法官」多件司法荒謬判決、五都選前檢方大動作偵辦在野人士等事件,引起重大爭議,都可能引發司法公正性和獨立性遭訾議的結果。

法界並認為,上述報告分析指出,在台外商擔心台灣和中國交流太密切,司法的公正性和獨立性恐被中國政治力影響,其實是有脈絡可循。前年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期間發生警察暴力事件開始,司法是否公正、過於親中等議題,就屢遭國內、外人士強烈質疑。

甫結束的五都選舉期間,檢方對民進黨或被視為親民進黨人士,以及國民黨執政縣市偵辦出現「不同調」的罕見情形,也可能加深外商的憂慮。

法界:判決僵化 社會疑慮深

多位法界人士說,較明顯的案例,是檢方在選前積極傳訊調查高雄市長陳菊、陳致中涉及司法案,卻在新生高架橋弊案中,經過一段時間才展開調查動作,出現「牛步化」偵辦情形,兩相比較,很可能讓外界有司法是否公正或獨立的想像空間。

此外,司法判決僵化,引發社會質疑司法公正性,也可能是司法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。

不具名的執業律師說,如兩件荒謬判決引發輿論譁然,一是男子林義芳性侵六歲女童,檢方求刑七年十月,高雄地院卻以未違女童意願輕判三年二月;另一則是男子吳進益性侵三歲女童,最高法院認定女童哭喊「不要」無法證明違反其意願,發回更審,都是婦女團體舉辦「九二五白玫瑰運動」遊行走上街頭,抨擊司法僵化、司法已死的焦點。

法界認為,特偵組偵辦高院法官貪瀆案,對司法雖然有加分效果,不過,若無法有效釐清「政治干預司法」的疑慮,將難以期待外界肯定我國司法已有長足進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a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